他怒了。那个曾夸下海口“一天结束战争”的特朗普,竟然对着普京爆了粗口。他对俄罗斯的耐心,似乎真的到头了。
白宫传来一声怒吼。此前一直宣称与普京关系“很棒”,甚至能魔法般地在24小时内让炮火平息的唐纳德·特朗普,突然翻脸了。在多次公开抱怨普京的对话“毫无价值”之后,7月8日的一次内阁会议上,他终于没能压住火气。面对一众内阁成员,他直言对普京“很不满意”,怒气冲冲地爆了粗口。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人彻底戏耍了一番。
他抱怨说,每次与普京通电话,感觉“很精彩”,似乎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可一旦电话挂断,俄军的导弹就又开始呼啸着飞向基辅。这种反复的欺骗让他认定,普京过去能愚弄克林顿、布什、奥巴马、拜登,但绝不可能骗得了他特朗普。那种被玩弄的屈辱感,瞬间转化为政策急转弯的巨大推力。
一、当“交易艺术”撞上现实的墙
从个人情绪的爆发,到国家政策的转向,这中间几乎没有缓冲。白宫和五角大楼随即宣布,中断已久的对乌克兰军事援助将全面恢复,同时开始积极研究对俄罗斯实施更具杀伤力的新一轮经济制裁。特朗普态度的这场急剧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并非全然是冲动,背后有着复杂的算盘和无奈。
一方面,美国中期选举的脚步越来越近,选情压力山大。如果不能在俄乌问题上展现出强硬姿态,挽回此前被诟病的“亲俄”形象,特朗普政府的执政影响力可能面临严峻挑战。他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软弱的。
另一方面,也许是他终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对俄乌这场战争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偏差。他曾梦想扮演居中调停的“和平缔造者”,通过施压乌克兰和普京达成协议。然而,普京提出的条件——乌克兰必须承认乌东四州已并入俄罗斯,并且永久放弃加入北约——彻底击碎了特朗普的美梦。
当他发现自己既无法成功迫使乌克兰做出领土和主权上的让步,也无力约束普京的军事行动时,那种强大的战略挫败感,便无可避免地转化成了冲天怒火。他精心设计的“交易”,在普京的强硬面前根本无法落地,这对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羞辱。
二、欧洲,成了特朗普的“提款机”?
特朗普的这股怒火,很快“烧”出了一套全新的对乌援助模式。这套模式被外界戏称为“欧公子包场,大家使劲点单”。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当地时间7月14日。特朗普得意洋洋地宣布,欧洲国家将集体出资购买17个“爱国者”防空导弹连,然后通过美国转交给乌克兰。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场昂贵的团购。
他在宣布这个消息时,语气中充满了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欧洲对这场战争很有热情,当初美国介入的时候,我真没觉得欧洲有这种劲头。现在好了,所有的费用都由欧洲承担,美国再也不用掏钱了。”当记者追问具体会运送什么武器时,他的回答更是斩钉截铁:“应有尽有!全部的武器,包括全套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这番操作,再一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独树一帜的“交易艺术”。他一边高调地向全球预告有“重磅消息”宣布,让外界猜测他是否要亲自派兵介入,结果等来的却是对俄罗斯征收100%的二级关税,以及让欧洲心甘情愿地为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买单。
更令人咂舌的是,他一边提升对欧洲商品的关税壁垒,一边要求欧洲掏钱购买美国生产的武器去援助乌克兰,同时还要欧洲配合美国对中国的制裁。而令人意外的是,欧洲似乎照单全收,默默地扛下了所有这一切。
这种模式与拜登时期美国大包大揽、对乌克兰几乎有求必应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无法亲自下场的情况下,巧妙地向欧洲和乌克兰“敲诈”,成了特朗普手中为数不多的好牌。
三、炮火升级,俄罗斯后院不再安全
除了让欧洲承担费用,更具威胁性的武器援助也悄然提上了议事日程。美国军方正在认真考虑向乌克兰提供能够挂载在F-16战斗机上的JASSM空射巡航导弹。
这款导弹可不是闹着玩的,它的基础型号射程远达370公里,而增程型号的打击范围甚至可以达到惊人的800公里。这意味着,如果乌克兰拥有了这款武器,将能直接打击俄罗斯纵深地带的关键目标。
想想看,俄罗斯腹地的一些军事基地、后勤枢纽、甚至重要城市,都将暴露在这款导弹的威胁之下。这款导弹造价极其昂贵,美国此前甚至对自己的盟友都实施了严格的禁售。如今却考虑提供给乌克兰,足以见得政策转向的力度。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莫斯科引起了强烈反应。俄罗斯方面迅速发出警告,称此举将严重阻碍局势缓和,并极有可能直接导致北约成员国被卷入到这场冲突之中。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早已撂下狠话,任何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武器的国家,都将被俄罗斯视为合法的打击目标。提供JASSM这样的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无疑是触碰俄罗斯的红线。
四、西方阵营意外重聚,普京腹背受敌
特朗普态度的突然转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一度因为其亲俄姿态而出现裂痕、步调不一的西方盟友阵营,竟然奇迹般地重新团结了起来。这对于弗拉基米尔·普京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新挑战。他的战略构想,本是通过战场上的闪电速胜来迫使乌克兰和西方坐到谈判桌前,从而换取主动权。
今年早些时候,俄军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4月宣布全面收复库尔斯克地区。6月宣布完全掌控卢甘斯克,并在顿涅茨克方向的波克罗夫斯克(原名红军城)和苏梅地区取得了显著突破。俄军甚至集结了11万兵力,准备对顿涅茨克战略要地波克罗夫斯克发起总攻,希望以此锁定胜局,为谈判增加筹码。
然而,北约突然加大的介入力度,就像一股强劲的逆风,可能让俄军本已放缓的攻势受到进一步遏制。更大的压力来自俄罗斯国内的经济。目前,俄罗斯的军费开支已经膨胀到了惊人的13.5万亿卢布,这笔巨款占到了俄罗斯GDP的6.3%,占财政支出的41%。这个比例几乎已经逼近了俄罗斯经济所能承受的极限。
普京原本计划在明年大幅削减10%至15%的国防开支,希望能借此喘口气,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并将更多宝贵的资源重新投向民生领域,以维持国内稳定。可如今,西方国家非但没有削减援助,反而还在不断加码,这迫使普京不得不重新审视甚至放弃削减军费的计划。
面对西方的联合围堵和援助洪流,俄罗斯似乎只能选择继续向前,咬牙扩大军工生产,特别是加紧制造战术弹道导弹和各类无人机,以应对这场被西方强行拖入的消耗战。
7月10日,在美国首次直接参与的“坚定联盟”罗马峰会上,成员国一致同意对俄罗斯的军事和经济领域实施新一轮更严厉的制裁。制裁的范围覆盖了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金融体系、石油运输、“影子舰队”,以及那些为俄罗斯战争机器提供物资的第三方渠道。这几乎是在全方位地勒紧俄罗斯的脖子。
对于俄罗斯来说,北约的持续东扩本就是他们心中一根难以拔除的刺,他们始终认为即使自己投降,北约分裂和削弱俄罗斯的企图也永远不会停止。现在,面对西方前所未有的联合围堵,普京无疑遭遇了他执政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五、承诺的风,还是落地的雨?
对于特朗普政府精心画出的这张“援助大饼”,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出多样性。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显得异常积极,他迅速站出来为这套“欧公子包场”的模式背书。他详细解释了这种灵活机制的运作方式:美国将武器首先提供给北约盟国,然后再由这些国家转交给乌克兰,声称这样可以大大加快交付速度,避免繁琐的程序。
吕特确认,“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将在“几天内”运抵战场,并兴奋地表示这对乌克兰是“真正的好消息”。他甚至为此特意公开感谢了特朗普,仿佛他才是这场援助计划的主要推手。
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主要大国也迅速跟进了援助的承诺。在罗马同期举行的乌克兰重建会议上,英国宣布了一项价值高达25亿英镑的大规模援助计划。这笔援助将包括两套先进的防空系统以及超过5000枚专门用于拦截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拦截弹。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毫不示弱,透露法国正与英国紧密联手,计划组建一支高达五万人的联合远征军。马克龙表示,这支部队将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以便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冲突中迅速部署和介入。这些欧洲盟友的积极姿态,似乎是对特朗普新模式的配合与认可。
可是,特朗普那些听起来“应有尽有”的武器承诺,究竟有多少能够真正兑现,在多大程度上只是说说而已,依然是笼罩在俄乌战场上空最大的问号。毕竟,他的善变几乎是其标志性风格,让外界难以捉摸。
从最初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在“当选24小时内结束战争”,到如今这个局面,他总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说法之间左右横跳,让人完全猜不透他的下一步棋会是什么。
“我将在一天之内结束战争,但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你们就自己猜猜是哪天吧!”——这种模棱两可、充满不确定性的策略,似乎已经成了他应对复杂问题的惯用招数。一会儿说要公开某份爆炸性的档案,一会儿又轻描淡写地说那份档案根本不存在。
正因如此,在那些美制武器真正抵达乌克兰前线士兵的手中、真正投入到残酷的战斗之前,特朗普的所有承诺,都可能仅仅是风中飘散的言语,随时可能烟消云散。
目前,根据那些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透露,正在实际运往乌克兰的武器,主要包括155毫米口径的炮弹和制导多管火箭炮系统(GMLRS)。这些是乌军急需的常规弹药。但关于更先进、射程更远的JASSM导弹,以及那备受瞩目的17个“爱国者”导弹连,具体的交付细节、时间表、甚至数量,都依然模糊不清,像团迷雾。
甚至有消息流传,特朗普实际承诺的“爱国者”系统,可能根本不是17个完整的“连”,而仅仅是10枚“爱国者”导弹。同时,他还建议德国也出售一套“爱国者”系统,由美欧分摊费用。这些混乱、互相矛盾的信息本身,就构成了围绕特朗普政策的最大不确定性。
最终,这出充满变数的戏剧,会是特朗普的“交易艺术”又一次颠覆世界,还是他一拍脑袋的决定,给所有人留下一个昂贵的烂摊子?答案,或许只有前线的硝烟能给出。
股票无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